环保部2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由相关负责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1436个站点监测事权上收 将对站点进行优化
有人认为地方在考核排名压力下,会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造假的“冲动”。如何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环境监测司副司长吴季友介绍,2016年11月底,全国1436个国控站点监测事权已全部上收,由以前的“考核谁,谁监测”转变为“谁考核,谁监测”,从体制上保障监测数据免受行政干预。
环保部还多方发力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如事权上收后,对站点运维公司的数据质量管理提出明确要求;着手构建国家、区域和运维机构三级环境质量监测的质控体系;强化司法震慑作用,今年1月起实施的“两高”司法解释,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罪”论处,有效解决了造假定罪难的问题;对数据造假问题严厉查处等。
吴季友说,“十三五”期间,将对1436个国控网点进一步优化,可能会扩充,使其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空气质量情况。
有些城市治污力度很大,但排名依然靠后。对此,吴季友说,环保部已经着手研究通过变化程度进行排名,制定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今年不光对空气质量排名,还要排变化情况,让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在变化排名里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要更科学有效
各地为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但预警方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重污染天气应对,第一要看实际的污染减排效果;第二、有关行业应该科学地调度生产,实行精细化减排,措施要可核查、可定量。
“有的地方说红色预警期间停产了几千家企业,量很大,很吓人。但从我们对各地红色预警期间用电量的调度来看,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20%。”他说,衡量减排效果的不是停产企业数量,而是减少了多少污染物。要进一步按照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情况,重点对污染严重、排放量大的企业采取管控措施。
他提出,希望地方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如水泥、制药等行业,冬季产品需求量不大,企业可以将检修时段从夏季挪到冬季。
冬季污染治理措施将更加有力
冬季大气污染问题是治理的难点。刘炳江说,2017年冬季肯定会采取一些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措施。
首先,今年冬天要把老百姓采暖刚需增加的污染排放量,通过工业企业的节省压下来,错峰生产的力度和广度都会明显增强。
同时,在清洁采暖方面,传输通道上多个城市的清洁煤替代力度会加大;要加大对高排放车的管控,打击劣质油品;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传输通道城市尽可能提前完成任务,包括钢铁、玻璃和水泥等行业;大规模整治小散乱污企业。
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环保部对“2+18”个城市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加快修订应急预案。
京津冀散煤替代量大增
“从京津冀及周边整个区域来说,在采暖期间煤的贡献率是第一位的,不用任何怀疑。”刘炳江说。
他介绍,从煤炭利用结构来看,电厂的排放已经控制得比较到位,散煤显得更加突出。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广大农村生活用散煤,基本用于居民采暖,大约每年消耗4000万吨,这不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蔬菜大棚等用的散煤。
2016年,京津冀地区实施了200万吨电代煤、气代煤。今年计划的电代散煤量将是去年的数倍。
他指出,气代煤或电代煤,涉及电网基础设施改造和天然气调峰措施,需要在资金、政策方面加大支持,目前已纳入有关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