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勒·克莱齐奥先生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从1963年起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了《诉讼笔录》《战争》《沙漠》等40余部作品, 2008年10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勒·克莱齐奥先生十分喜爱中国文学,近年来,他曾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文化界保持着长期交流,先后走访过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并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2日下午在黑龙江大学,勒·克莱齐奥以“论今日之文学”为主题,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演讲。在演讲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勒·克莱齐奥与记者们聊文学,谈及了莫言、毕飞宇在内的一批令他敬佩的中国当代作家,说起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接纳犹太文明的伟大胸怀,更直言作为76岁老人对于时下“网络直播”是拒绝的,能用泛着墨香的纸张创作一直都是件幸福的事。
很喜欢莫言与毕飞宇
勒·克莱齐奥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早在1967年就曾经来过中国,现在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勒·克莱齐奥都在南京大学为大学生授课。据当天担任翻译的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钧介绍,勒·克莱齐奥是一位不喜欢重复的老师,在南京大学任教四年,每年都开设不同的课程。他喜欢在九食堂吃米饭、骑着自行车在校园穿行,即使自行车频频被盗也未阻挠他对“中国特色”交通工具的热爱,一如他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谈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勒·克莱齐奥表示自己很喜欢莫言和毕飞宇的作品。莫言和他同为诺奖得主,两人近年来有过数次对谈,“莫言是一个个性鲜明、幽默且不失批判性的作家,他用他的激情展现了我们在这个世界所遭受的苦难。”勒·克莱齐奥曾到过莫言的家乡高密,看到了莫言早期居住的土屋,当走进屋内脚踩着裸露着的土地时,他感受到了莫言创作的来源——“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说起毕飞宇,勒·克莱齐奥说二人的共通点很多:作品有独特性、有对当下的介入与关注、都超级崇拜塞万提斯、二人不仅是南京大学的同事更是志同道合的驴友。“毕飞宇在法国很有名气,不仅仅因为他的《推拿》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广泛销售。”勒·克莱齐奥忍不住与大家分享了一下这位中国当代作家的趣事。毕飞宇曾在法国地铁出口递烟给流浪汉吸,此事在法国传开后,法国人说这是中国作家所展现的人文情怀。
感动于冰城的犹太文化
勒·克莱齐奥说,他是第一次来到黑龙江,来到哈尔滨,但早在50年前,他抵达莫斯科时,就开始了对哈尔滨的向往,因为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的一种胸怀,让他由衷敬佩。
22日上午,勒·克莱齐奥专程参观了犹太博物馆。“犹太民族很特殊,曾饱受摧残,但恰恰是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哈尔滨向他们敞开了怀抱,接纳了这个民族,让犹太文化得以保留,这份胸襟与气度令人感动。”勒·克莱齐奥说,刚到哈尔滨很难适应这里的气温,虽然天气是冷的,但冰城人的心是热的,从他抵达这座城市开始,他就被人们的热情所包围,这也是他更加热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说起中国当代大学生,勒·克莱齐奥坦言,现在的年轻人有才华、有朝气也有激情,更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他在南京大学教书时,一位大学生是他的超级粉丝,对于文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迫于父母压力,学生当时选择了时下最热门的经济学。“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求学四年以及求职时依然是自己不喜欢甚至是不擅长的专业领域,我私下替他拿了主意。”勒·克莱齐奥为学生写了一封国外大学的推荐信,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帮助下,学生说服父母,改读了文学专业。“为文学挽救一位人才,很值得。”勒·克莱齐奥说。
用纸和笔坚持思考创作
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勒·克莱齐奥对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的看法,并询问年过七旬仍气质优雅的法国帅大叔,是否有意愿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与年轻人互动来传播自己的文学思想。对于这个创意,这位诺奖得主却“婉言回绝”。
“不可否认,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掌心阅读的传播方式,让信息更方便地传送出去,我对此持鼓励的态度,年轻人勇于尝试创新,多接触新鲜事物是好事,可我这个老人家,还是更喜欢用纸与笔来静静地思考与创作。”勒·克莱齐奥告诉记者,他觉得哈尔滨的文化氛围很浓,随便在一家小便利店就能找到很好的纸张和墨水,所以他爱在便利店里淘宝。有了它们的帮助,他的创作随时随地。用盛满墨水的钢笔进行写作,依然是他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