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壮汉摇动硬木花杆,将花笼围绕花杆快速旋转,花笼内的木炭、焦炭急速燃烧,化铁为水,飞溅而出,甩向场地四周……”15日夜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涿鹿绕花”首次登陆冰城,让哈市市民在中秋元月当空之时,也看到缤纷耀眼的火瀑金花,如同天女散花,又如同流星飞瀑,使人恍惚置身仙境。
直径60亩的耀眼火瀑金花“照”亮城市夜空
15日19时许,在松北区枫叶小镇外的停车场内看到,多名工人在搭建“绕花”表演时的设备,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设备才安置完成。该设备大约两米高,在设备的顶端上下支有两个横杆,在横杆的两端都挂着一个装满铁屑、木炭、焦炭的圆柱状铁丝笼子。此时在设备100米外的地方已经聚集了大量等待观看“涿鹿绕花”的游客。随着天越来越暗,“涿鹿绕花”准时上演。
工作人员将将花笼内的燃料点燃,8位年轻力壮的民间艺人一同上阵协力摇动“绕花”设备的摇把,4个花笼围绕花杆快速旋转,越转越快,花笼内的木炭、焦炭急速燃烧。开始的时候只是零星的火花飞溅出来,形成零星的火线。很快火花越“开”越大,花笼里的材料与花笼化铁为水,飞溅而出,甩向场地四周。最终形成直径达60米左右的缤纷耀眼的火瀑金花,如同天女散花,又如同流星飞瀑,使人恍惚置身仙境。
涿鹿绕花第六代传承人邢义武因为热爱而坚持
涿鹿“绕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邢义武作为涿鹿绕花第六代传承人,一直坚守着这个冷门的非遗项目。涿鹿‘绕花’环保无污染,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给这个冷门的非遗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享受与精神享受。
“涿鹿绕花”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驱赶野兽的做法到现在成为震撼的景观,经过了好几代人的潜心钻研和不断改良。现在绕花最大的直径已经能达到60米左右了。而且这门手艺环保无污染,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说到这里,邢义武稍稍顿了顿:“但我现在没有带徒弟,村里也鲜有年轻人对此感兴趣。”他把原因归结为“绕花”无法带来经济利益,且学习技艺的门槛较高,“传承人不好找。”
不过,邢义武并没有放弃。他正雄心勃勃地打算将“绕花”在技术上进一步改进,增加火花颜色,“我也想打造一个品牌,把‘绕花’表演市场化运作。如果能够带来一点利润,兴许年轻人会更感兴趣”。
“涿鹿绕花”起源背景
涿鹿的绕花大约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一位智慧的老羊倌常年在深山放羊,夜晚总是遭受野兽侵袭,遭受重大损失。为了保护人畜安全,他想出一个烧炭甩花驱赶野兽的戏法,不但吓跑了野兽,也为单调的牧羊生活带来了极大乐趣。后来喜欢绕花的群众越来越多,还不断有人来向老羊倌拜师学艺,绕花技术代代相传下来。经过几代老艺人对花笼和燃料配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绕出的火花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最终形成现在流星四射的瑰丽艺术效果,逐渐被山区人民采用来在庆祝重大节日和文艺演出时打场子,甚至当作了过年节时的燃放烟花。
后来老羊倌将此项活动传给涿鹿张各庄村民邢占春。之后几代传承人在原有基础上反复改进,不断增大花笼体积,增加燃料和生铁量,用钢丝绳子将装满铁屑、木炭燃烧着的花笼捆在花杆顶部,七、八个壮汉用力转动花杆,引导花笼旋转,使其中的木炭极速燃烧化铁为水飞出花笼,甩向场地四周,形成直径达60米左右的火瀑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