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大学城”因高校林立、商家密集、人口众多、成分复杂,所以治安及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是呼兰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区域。呼兰区结合辖区实际,通过实施网格落责、建立“警校联勤、校企联动、部门联治”机制等举措,群策群力共建“平安大学城”,为辖区师生、百姓及业户营造了平安和谐的学习生活、工作兴业环境。
网格落责
构筑区域治安防控体系
为在全区形成“平安大学城”创建层层落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呼兰区主要负责人每年都与辖区18所高校及学院路街道办、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等相关责任单位签订“平安大学城”创建责任状,采取“一家一状”的形式,明确目标任务,严格考评奖惩。同时,在平安建设中强化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指导各高校与院系处办室签订综治创安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织密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为构筑完善的“平安大学城”治安防控体系,呼兰区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2578平方米的“110”指挥中心;建立公共治安监控点位138个;组织18所高校安装监控探头12600多个;推动“大学城”周边商场、市场、旅店等公共场所安装监控探头5600余个,此举有效预防了各种犯罪活动的发生。为给广大师生和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呼兰区还在学院路设立了两处过街天桥,完善了减速带、斑马线、停车泊位等基础设施。
源头治理
发挥高校自主管理作用
呼兰区充分调动各高校发挥自主管理作用,通过举办“平安法治大讲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治安巡控体系等举措,根植平安理念,全力确保校园平安。
各高校将平安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必修课,通过举办“平安法治大讲堂”、“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开展消防演练、在校园网络媒体发布安全教育信息等举措,不断提高学生“防火防盗防电”意识;根据当下高校学生犯罪特点,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都开展心理健康情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举措,选聘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有效引导。
为完善高校治安巡控体系,各高校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严格落实院领导值周带班、学生工作系统值班、保卫24小时值班、网络24小时值班等值班制度,健全分类排查、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责任查究等安全体系内容建设,不断完善外来人员登记、师生外出登记、交接班记录等基础台账,全力确保校园内部平安。 构筑齐管共治创建格局
呼兰区通过实施“警校联勤、校企联动、部门联治”三大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创建“平安大学城”。
针对“大学城”有504名常住境外人员的特点,呼兰公安分局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远东学院等学校设立了外国人服务中心(站),开通“互联网+”服务,建立健全外国人信息传递制度,推行重点国家外籍人员建档管理,通过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培训,提高外国人知法、守法和自身安全意识。
学院路派出所与各高校通过创立联建“十个一”工程,不断完善警校联勤机制。“十个一”工程,即设立一个校园警务室,包校民警负责掌握学生动态;建立一个派出所与高校保卫干部及学工干部互动的“警校同盟”微信公众号,确保第一时间展开联动;建立一套校警联动机制;成立一支校警治安巡逻队;开通一个“平安大学城”微信公众平台,推行“微信警务”工作新模式,目前已有近10万名师生注册;定期开展一次“送法进校园”活动;设立一个校警爱心超市,专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开展一次撤桌拎包民警进校园活动,促使基层民警沉入学生中间开展工作;构建一套护校安园联合打击模式,建立刑侦中队、大案中队与派出所捆绑工作机制,为打击刑事犯罪提供强力保障;构建一套常态化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乱点的联治模式。据学院路派出所所长闵朝军介绍,通过“十个一”工程的深入实施,2014年至今,学院路派出所共破获各类案件584起,抓获网上逃犯102人,治安拘留476人,调解治安案件5365起。 为健全完善校企联动机制,辖区街道、社区搭桥,定期组织辖区企业到高校召开招聘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组织企业员工到高校接受培训……通过高校、企业、社区“三方”联动,促使“大学城”服务管理的功能整合、信息整合水平不断提升。
呼兰区通过建立部门联治机制,组织辖区综治、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共同开展“大学城排查整治攻坚会战”,使区域治安、交通、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得到集中整治。去年以来,共开展社会面集中整治行动26次,清查场所4284家次,捣毁赌博窝点80余处,收缴赌博机200余台、管制刀具150余把;拆除占道摊位240余个,治理火灾隐患1400余处;共取缔交通违法行为1500余件,滞留违法车辆219台,极大地净化了“大学城”周边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