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们推着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黄老师一起逛公园。
“我们楼里,谁家有啥事都互相帮助!”“住在这个小区、这栋楼里,是我晚年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别人都靠儿女,我在这靠的都是邻居!”……在南岗区三孔桥社区,桥北小区2号楼内有多位热心人和公益小团体,邻里和谐、互帮互助远近闻名。
这栋楼里,有义务给居民缝缝补补的“裁缝”四姐妹,有掌管全楼133户居民信息、随叫随到的楼长兼“万能工”老姚,还有帮扶困难居民的志愿者团队和治安队等“组织”……
近日,记者在桥北小区2号楼前被20多名居民“围住”,听他们讲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故事。
居民庭院改造
打开邻里沟通的心门
2号楼的核心人物老姚,今年68岁,是居民口中的“万能工”兼楼长。姚伟民2011年从齐齐哈尔搬到儿子居住的桥北小区2号楼。“当时楼道环境卫生真是脏乱差。”老姚说,刚搬过来时发现邻居之间几乎零沟通。但社区改造小区环境时,通过劳动,居住环境和邻里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那时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连续清理了半个多月。”原本脏乱差的2号楼被社区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楼区,社区干部的辛苦,居民们看在眼中,感动在心中。从那之后,2号楼就彻底告别了“脏乱差”。也正是因为居民共同维护美化楼道和小区环境,邻里之间开始有了交集。
有事就找老姚
大家集体为他打call
“有事找老姚,他是随叫随到的‘万能工’。”在居民们眼中,老姚是好榜样。
“昨天7单元4楼住户漏水了,都去按老姚家门铃。”“我家灯泡坏了,是老姚帮我换的。”“单元门、家里门锁坏了,都得找老姚呀。”说起老姚,大家都赞不绝口。自从搬到2号楼,老姚就没闲着。退休前,老姚在单位是办公室主任,啥活都难不倒他。渐渐地,老姚的本领在全楼传开了,再加上老姚每次都是随叫随到,大家和老姚也就不客气了,住在6楼的住户玻璃碎了,都要找老姚帮忙。
“老姚就是热心肠,啥忙都帮。”居民黄大娘回忆,当时她还不认识老姚,有一天下雨了,腿脚不好的她下楼想把晒在地上的豆角挪挪地方,却发现豆角已经被塑料布盖上了,她因此认识了老姚。
2014年,热心的老姚被选为楼长,全楼9个单元133户居民也都成了老姚的“家人”。
一栋楼一家亲
涌现多个公益小团体
老姚的热心,居民的热情,让2号楼里涌现出了多个公益小团体。
家住在2号楼的彭金益、姜凤春等四姐妹平均年龄70岁,虽然帮不了什么大忙,但姐几个家里都有缝纫机,自然就将裁缝的工作揽了过去。谁家絮棉被、做棉袄棉裤等缝缝补补的活,姐妹几个都义务帮忙。住3单元的姜凤春得知邻居徐大姐高血压住院,其老伴因残疾不能自理,就主动帮忙做饭,先给在家的病号送饭,又去医院护理徐大姐,坚持了半个多月。
老姚的妻子李凤仙也不落后,和楼里20多人组成了帮扶小团体,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家住6楼的刘大娘身体不好,老伴不能下床,前几天买了200多斤秋菜,全都是老姚夫妻俩带领居民帮忙搬菜,上上下下六七次,把这些老年“劳动力”都累得气喘吁吁。楼里有两名抑郁症患者,在大家的帮扶下,也都走出了阴霾。
此外,小区还有负责美化环境的团队,还有以业委会谢主任带头的治安团队,凡是闲散人员一进院,就进入到治安团队的眼中,一直“审视”至离开。值得骄傲的是,小区近几年从没出现过盗窃案。
远亲不如近邻
独居老人生活不寂寞
“我现在的生活,多亏了2号楼的家人们,我依赖他们更爱他们。”82岁的黄老师抢着说,自己接受的帮助是最多的,她也最依赖这些“家人们”。
黄老师家住1号楼,是老住户了,孩子不在身边,老伴去世早,她还曾经做过5次手术。“这7年来,我都没出过小区门,看着2号楼的姐妹们出去玩,心里特别羡慕。”在一次闲聊中,李凤仙了解到黄老师的情况,就回家和老姚说了。夫妻俩决定要带黄老师出去玩一次。9月的一天,老姚提前去社区借好轮椅,还有的居民主动出车,大家一起集结在黄老师家楼下。“当时我差点幸福得晕过去。”黄老师下楼后激动不已。那天,他们一起去亭园看了菊花展,大家还承诺,以后去哪儿都带着她。
“我在哈尔滨没有亲人,都是靠邻居们帮忙。”过年时,黄老师家的保姆走了,邻居们纷纷上门,送来各种馅的饺子。
一起参加合唱比赛、一起包粽子、一起聚餐……帮忙买菜、做饭、交煤气费、陪聊天等等,在2号楼的居民眼里,这都不算事,大家一起做事挺开心的。
在桥北小区,只要看见老人背着菜、拎着东西,都会被年轻人顺手接过去,一路护送回家。在这里发生的温暖故事,居民们说上一天一宿也说不完,“和谐”二字就是这栋楼最好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