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师傅的徒弟正在参加比赛。
气温骤降、大风吹得人直打哆嗦。一大早,车工魏师傅就带着两个徒弟出发了。哈市第十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实作比赛开赛了,两名徒弟都是第一次参赛。这让魏师傅担心他们会紧张。
当然,这只是这位高级技师车工师傅的第一层担忧,更深的担忧一直压在他的心里……
年轻师傅和“老”徒弟
魏师傅今年45岁,长相要比实际年纪年轻得多。但是,论起专业技能,许多人都对他竖起拇指说一声“师傅”。
1994年,刚出技校的“毛头小魏”凭着非常优秀的专业知识,在团市委组织的青年技工大赛中“一战成名”,成了当年的青年技工能手。2003年,30岁的他参加全省技术大赛,取得车工组第七名的好成绩,被破格晋升为技师。
魏师傅带的两位徒弟一位33岁,一位27岁。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年龄差了不少,算得上是“小师傅”带“老徒弟”了。
“他们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类大赛。说实话,本来现在应该是最出成绩的年龄,却刚刚踏进大赛的门槛。”这几天一想到这些,魏师傅的心底就会涌上些许感慨。
20多人班组缩成7人
为了让徒弟取得好成绩,最近一个月,魏师傅真是很拼了。下班后、休息日,他都带着两个弟子在车床前“刻苦”。
昨天一早,他们早早地来比赛现场适应场地和机器。本来徒弟小崔是下午比赛,但是,为了提前能摸摸比赛的车床,他也和师傅师兄起大早赶来了。
“我告诉他们,想把活儿干得漂亮,养成一个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魏师傅从带徒弟的那天起,就为他们打了个底儿——把自己的工具都装齐,按使用顺序摆好。
现在,魏师傅的车工组算上他也只有7个人。二十多年前,魏师傅刚进厂时,组里是20多人,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好几个。
“那时候,工厂特别讲究‘传帮带’,有本事的老师傅都很牛,年轻人都想着法地从老师傅那多‘抠’点本事出来。现在,组里有两位已经50多岁了,最年轻的就是27岁的小崔了!”
有时一想到再过几年老组员退休后,车工组就青黄不接了,魏师傅的眉头就拧在一起……“有些难活儿机器还是做不到,还得靠手来做!”
学车工的越来越少
车工这门最传统的工种,既有着相对原始的“笨拙”,又有着数控、智能怎么精准也达不到的“灵性”。
8时30分,比赛正式开始了。按规定,魏师傅要退出赛场。走两步回头看看,有点不放心头回儿参加比赛的徒弟。
当年,魏师傅在技校车工班有33名同学,如今在一线的不到十个人。十几年前,有南方企业找过魏师傅,开出的“价码”比他每个月工资加奖金多出好几倍。但是,他没走。魏师傅和父亲是一个厂的,“‘父一辈子一辈’,对厂子的感情早就不是‘雇佣关系’了。”
这些年,不仅是车工,其他工种也不再像早些年那样受企业的“热追”。而且,在懂行的魏师傅眼里,传统车工也远不及数控车工等受欢迎。“批量生产让就业面更广,工作环境也相对于传统车床更干净安全。”他说,当年报考技校的孩子们大部分是工人子弟,而现在真正愿意让孩子进工厂当工人的家长越来越少了。
“这次赛得好,晋升一级在工资上的体现是每个月多400元。这不是最主要的,选择了这行当谁不想把活儿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