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华是延寿县发改局干部,张文是她的扶贫工作联系户。这天是周四,也是延寿县推行的每周一天的扶贫工作日。
自去年9月起,延寿县规定每周四为扶贫工作日(可串不可占),雷打不动。在保证各机构、各部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包括县领导在内,全县3000余名帮扶干部和扶贫工作队成员进村入户,帮贫困户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延寿县扶贫工作日制度实行近一年来,干部们走村进户到贫困群众家里,掏心窝、找问题、想办法、干实事,持之以恒,一本扶贫经念到底。干部们一趟趟奔走、一脚脚泥水,换来了贫困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和高高竖起的大拇指。
新房建了 路快通了
贫困户钱包开始鼓了
4头大肥猪,眼瞅要变钱。张文掩饰不住兴奋:“这猪叫红山草猪,专门吃饲草和糠料,长得快还不得病,一头能净挣1000元。”
张文怎么找到这样的脱贫高招?
张文一只眼睛残疾,老伴儿身体也差,过去仅靠几亩旱田过日子,生活窘迫。
去年扶贫工作队进村,刘立华“承包”了张文家的脱贫工作。看着张家的情况,小刘说:“咱们干点力所能及的营生吧。”
小刘跑了好多天,为张文进菌包、教栽培木耳技术。张文老两口当年就收入4000多元。
接着,小刘又为张文联系了养红山草猪,合同收购,每头净收入1000元。这下,老张家一年四季都有钱挣,很快就能摘下“贫困户”帽子。
住上好房子,是每一个农家的愿望。
去年,延寿县发改局进驻兴山村包村脱贫后,重点研究贫困户的住房保障问题。经过多方协调,30多家农户扒了泥草危房,搬进了彩钢新房。
在苗轶超的新房里,发改局纪检书记丁晓军先和老苗唠了一阵儿住新房子的感受,就和村干部把话题转到了屯内路上。
提起路,兴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忠民感慨颇深。前两年,兴山村因为路不好,上门收粮的都压价,1斤玉米比其他村少卖5分钱。
去年,县发改局帮村里修好通屯路,兴山村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但各屯里的路依然是泥土路,里外不配套。修建7.25公里屯内水泥路,彻底解决交通问题,就差这一“哆嗦”了。
七八公里的水泥路,花的可不是小钱儿。从年初到年中,发改局与乡村干部、省市扶贫部门多次沟通会商,项目资金一步步落实下来。
“下月开工,上秋儿用上新路。 ”快中午时,修路的大事敲定了。
光伏发电 菌包培育
产业造血为脱贫攻坚兜底
一到周四,经常有十几名延寿县发改局干部到兴山村“上班”。
巧的是,省发改委也是兴山村的扶贫单位。两级发改部门,研究起扶贫工作可谓拧成一股绳,一起摸思路,一起想办法,一起去落实。十天半月下来,事情就有了“小目标”。
在村子废弃的小学校里,记者看到好大一片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作为贫困村,兴山村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农作物产量不高,村民收入普遍较低。指望传统种植业脱贫不太靠谱,别的产业风险又挺大。干什么最保险?
去年,县发改局和省发改委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干部多次调研考察,最终定下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几经周折,在各级政府部门多方帮助下,兴山村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40万元,在原村小学屋顶及附属场所建设了装机容量4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
2017年元旦,黑龙江省首个产权归村、村集体自主运营分配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在兴山村正式并网发电,从立项到发电仅仅用了3个月。
太阳能电池板下面,是闲置的空间。驻村扶贫干部突发奇想,这底下种木耳行不行?
又经过半年多的论证研究,尚志市一家食用菌企业同意与兴山村合作,企业提供菌包,村民栽种木耳,企业再按市价收购。今年秋天,第一茬木耳就可以栽种了。
刘忠民心里有笔账,光伏电站一年发电50万千瓦时,村里纯收入40多万元,食用菌纯收益最少也有15万元。“兜里有钱,遇事不难。”这位老村支书说,谁家再有个大事小情儿的,我能兜住底儿,不至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犯难。
选对路 迈好步
扶贫工作日慢工出细活
“选对路,才能迈好步。”刘忠民说,扶贫工作日推行一年来,始终在帮兴山村打通两条看不见的“路”。一条是思路,一条是销路。销路不畅,缺少市场;思路单一,才是硬伤。
如今思路有了,销路也不愁。屋顶光伏、屋里食用菌菌包加工,上面光伏发电、下面食用菌种植立体发展,采取“科技+金融+合作社+农户”规模化经营方式,大力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同时,发展农村电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宽销路。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把兴山村建设成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决战脱贫攻坚,要将‘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坚持打好‘组合拳’,产业加保障,才能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延寿县委书记封殿辉说,每个扶贫工作日,全县3000余名干部深入村屯农户,与乡村干部、扶贫干部、贫困群众一起研究谋划,推进落实政策措施,借助这个制度把扶贫工作抓准抓实、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