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扶持的老两口。
每天3时起床,每天走一遍这条小路……这一走就是32年。他们,是一对盲人卖报老夫妻。近日,一名网友将这对老夫妻卖报的图片发到网上,引发了众多读者的读报回忆,也感动了无数人。
初春的哈尔滨,凌晨3时,寂静的街区传来“哒哒”的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卖报人阚玉江和高仲余又出发了。记者一路跟随,和他们一起走那条熟悉的小路,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的决定,他支持
这对老夫妻家住道里区安和街。阚大爷今年74岁,高大娘年龄稍小,68岁。两人自幼患眼疾失明。
1973年,在瓶盖厂工作的高大娘和在汽车配件四厂工作的阚大爷经人介绍认识。“也算是自由恋爱。”阚大爷笑呵呵地说,他们相处一年后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儿子出生了,夫妻俩的日子平淡而充实。
单位效益不好,1985年,放假在家的高大娘听说同单位的一位盲人在老道外流动卖报,便跃跃欲试。“她也要去卖报,可一个人我不放心,她又拿不动,我就是为了陪她。”阚大爷说,高大娘要卖报,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主要是不想闲呆在家中,是想出去活动活动。
即使已年逾七旬,谈起老伴,阚大爷的笑容里还是藏着从心底散发出的宠爱。
620米,他陪她一直走
凌晨3时,闹铃准时响起。一切整理好后,老两口开始下楼。阚大爷负责搬运报纸的手拉车下楼。刚出单元门,老两口便默契十足地找好位置。阚大爷接过大娘手中的盲杖,大娘则一手拉着小车,另一只手腾出来挽着老伴。老伴,就是她的方向,她的眼。
从家到取报的发行站,高德地图上显示:620米,4个十字路口。这段路,他们一直在走。
昏黄的路灯下,一对背影,步频相同。这段路,他们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是他们每日需要往返的坐标点;“陌生”,是因为尽管凭着感觉走了30多年,有时雨水和雪花也会扰乱脚步,走着走着就迷了路……
“不买报纸给钱我也不要”
15分钟后,新阳路102号,高大娘走进院内,摸摸长桌上是否有水痕,一会她分领的《新晚报》等报纸都要放在这儿。阚大爷则要独自去几条街外的另一处发行站,领取其他报纸后再来接老伴。
分报纸、套报纸,不时说上几句话。其他卖报员20分钟完活儿,他们要忙活近一个小时。高大娘性子直,不爱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帮忙,凡事坚持自己做。
“两位老人特别要强,每次有剩余的报纸没卖完,一定要到夜市卖完再回家。”发行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不买报纸,给钱我也不要,谁赚钱都不容易。”高大娘说,既然卖报,就要把报纸推销出去。通过报纸她结识了很多好心人,总有人给她送衣服、送食品。
她做的饭菜,都好吃
在跟随两位老人早起“进报”与卖报的前一天,记者也曾来到老两口的家中和报摊进行采访。当时,阚大爷正一个人守在报摊,高大娘则在家中做晚饭。
记者敲开老夫妻家门时,高大娘的鼻尖儿上沾了白色物体。原来,老人家在发面蒸馒头。记者询问大爷喜欢吃什么,性格直爽的大娘说,大爷不挑食。说起这事,大爷的回答也很甜蜜,“她做的,都挺好吃。”
高大娘还特别擅长做手工。旧衣服、旧裤子剪好后,好多都缝成了卖报兜。记者看到,两位老人身上背的卖报兜,都是手工缝的。“先缝四面,再上底儿,缝的时候可不能着急。”大娘还特意向记者传授了手工活的“秘籍”。
喜欢这种被需要的生活
晨曦微露,相互搀扶的老两口在街口支起售报摊。从兜里拿出《新晚报》等,按顺序整齐排开。为了不耽误卖报,他们极少喝水。
不到6时,有市民来买报,将五毛钱放到阚大爷手中,接过一份报纸,“我在这个报摊买了20多年报纸,一天不来就觉得缺点啥。”很多人早已习惯备好零钱,有时刚走近,“来份儿……”的话还没说完,阚大爷就已辨认出声音,将读者需要的报纸递过去。
街头卖报,一份寂寞的坚持。两位卖报老人是报纸传递到街坊四邻和这座城市的“中间人”。
他们喜欢这种被需要的生活。“我俩都有退休金,每个月好几千,卖报就为有个事儿做。”阚大爷说,当初卖报就是老伴的一个想法,他永远支持。
10000多个凌晨3点钟,街上和老两口擦肩而过的每天不过数人。再小的事儿坚持得久,也有价值。“卖报的歌声永不落,卖报的时刻真快乐……”阚大爷又唱起他自创的《卖报歌》。